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国内生鲜电商领域,大约有4000多家入局者,其中仅有4%营收持平,88%陷入亏损,最终只有1%实现盈利。近两年已有十多家生鲜电商倒下。成立于2012年的本来生活创始CEO喻华峰说道:“和我们同时成立的生鲜电商企业大多数都倒闭了”。
最近,生鲜电商“开开关关”好热闹。
在“呆萝卜”陷入资金链断裂危机,险些破产,“吉及鲜”被爆出融资困难,被迫裁员、关闭门店的消息之后,生鲜电商平台“我厨”也命悬一线。
12月11号下午,“我厨”的APP和官网全部暂停服务,其客服热线也无人应答。此前,“我厨”的APP和官网虽然能够正常打开,但是,提供配送的商品已经不多,而且,这里面占比较多的还是保质期较长的真空包装产品。

自2012年生鲜电商进入发展元年,无数创业者涌入,又有无数企业惋惜退场。至今行业洗牌重组,两极分化,损耗、低复购、缺钱从而导致中小生鲜玩家们“垂死挣扎”,生鲜大佬们火拼不断。
说到生鲜电商,早就不是什么新鲜词汇,在大家的想象当中,应该算是门好生意,毕竟需求量还是很大的,但是为什么那么多的生鲜电商现在都做不下去了?
其实无论是电商还是其他生意,当它符合三个需求的时候,就是一个值得互联网化的产品。
第一是刚需,每个人都要吃蔬果生鲜,这是非常刚性的需求。第二是高频,不仅今天明天要吃,还是持续性的吃。第三是普遍,从南到北,不仅是一线城市、大城市的需求,哪怕是深入乡村,需求也是很普遍的。
所以生鲜是刚需、高频,又普遍,像这种需求是很容易使大家有做互联网化的想法的。

其实在早期,包括垂直电商领域开始一个个出来的时候,看到当当做书籍,京东做3C、天猫更多覆盖女装,在那个时代,其实就有很多企业要做生鲜电商,但是一圈以后全军覆没,没有一个能够到现在的。
生鲜电商的这几年,就随着像盒马鲜生这样的运营模式的生意越来越好,也有越来越多跟风者开始进行合作了,比如说腾讯主要的战略合作方向是每日优鲜,其他的还有苏宁小店、呆萝卜、我厨都纷纷起来了。
但是很快大家就发现,短期内很多企业偃旗息鼓了。我觉得一个很核心的原因就是低估了要做好一家生鲜电商的难度,生鲜领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大多生鲜都是非标品,损耗率极大,其中包括流通环节的损耗和仓储情况下的损耗,这个损耗率就意味着必须要拥有强大的冷链物流能力。这就意味着生鲜生意是一门重投入且盈利期漫长的行业。必须要持续经营,耕耘很长一段时间,提高运营能力,才有可能把一个生鲜电商给做起来。

眼下有很多的巨头都在扎堆这门生意,这对一些草根的创业者来说,难度就更大了。生鲜电商是一个很漫长、重投入的生意,这方面的巨头优势,实在是太明显了。
举两个例子,同样开在我家附近,一家叫“妙生活”。早在2015年这家社区电商的生鲜企业就开业了,但4年以后一声不吭的离开了这个市场,从原来只卖水果,后来为了增加高频需求,也卖蔬菜牛奶,但最后还是竞争不过街边小店和菜场,黯然倒闭了。
另一家是盒马鲜生,生意非常好。盒马依托庞大的产业链,还有很多合作店家定制生产产品,而且选品团队也很强,能选到最多最全的商品,前端用天猫国际带来的进口商品,还有整个菜鸟网络及盒马鲜生自营的配送网络,所以从前到后是非常庞杂的体系。
盒马鲜生有很庞大的体系支撑,但你却需要通过自己的方式一点点建起来,花的钱很多,效果并不好,这是非常大的问题。

盒马鲜生的实体店,不仅是店,也是一个前置仓,很多时候既可以通过送货到家APP方式订商品,也可以直接去门店购买取货,然后为了吸引顾客,有各种各样的包括88会员、满减、双十二这些活动,通过各种各样的产品搭配,把人气带起来。
所以说盒马既做了菜场的事,又做了超市的事,还做了饭店和酒店的事,同样的资源投入,商业模式就非常的多元,这其实才更符合做零售的逻辑,但是作为一个电商只卖生鲜,但是用户需求是不是只有生鲜需求?不一定!可能还有很多的一些食宿,还有比如说进口啤酒需求,就覆盖不了了,客单价永远提升不了,获客成本也降不下来,最后就变成生意很难做。
眼下的生鲜赛道内,除了传统的生鲜电商模式之外,还有一类是以叮咚买菜、朴朴、吉及鲜这类的纯云仓类前置仓模式,以及类似阿里系、腾讯系、物美系、沃尔玛系围绕大卖场做数字化改造,通过前置仓布局的模式。
目前生鲜电商是资本角逐的时期,舞台上剩下的也是一些大品牌在较量,小玩家其实在参战资格上都没有,如果说流量和烧钱都行不通的话,决定生鲜电商是否能够突围的首要也是最最核心的因素就是供应链的建设。
苏宁年初提了个方案,叫做“包山包湖包海”,其实这就是供应链建设,下半年他们又启动了一个新玩法,叫做拼购村,就是某个村里生产的一种商品,原来通过淘宝卖的话,其实没有渠道非常难。但现在有苏宁这样一些大玩家开始深入到上游农产品的基地,保证货品真实和新鲜,就可以加快整个生鲜的供应链建设,不需要全国各地去收货。
谁控制了供应链,上游的农产品的生产基地,谁就能够持续性提供比较有价值的生鲜电商的服务,对他们而言,既然说标准化这么难,自己索性来列一个标准。

事实上,生鲜电商本质上是存量争夺的市场。零和博弈拼的就是谁有钱,“剩”者为王。
在未来,生鲜行业发展到最后可能剩下的就是那么两三家,就像是滴滴、快滴,也如百团大战之后的美团和点评,在这些背后后仍是BATJ等投资方的身影。
对于生鲜电商未来哪种模式才能最终跑赢,展望未来,生鲜市场应该会呈现菜市场、超市和社区生鲜(手机App+前置仓)等多种业态共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