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呆萝卜、妙生活、吉及鲜先后陷入裁员关店风波,后有 “我厨”与“安鲜达”面临困境、易果生鲜运营主体被法院执行1400万。生鲜电商从2012年兴起,到2019年急转直下,究竟经历了什么……
节节败退的生鲜创业者
2019年,生鲜创业者的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
就在上周,易果生鲜的营运主体公司被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列为了被执行人。易果生鲜从2013年起被阿里巴巴为代表的资本一路追捧,在生鲜领域拥有无数高光时刻,但即便如此,还是在今年迎来了自己的寒冬。关于易果生鲜的新闻也从接二连三的融资变成了诸如“疑似与菜鸟、天猫终止合作”“旗下安鲜达业务被曝解散”之类的负面传闻……
![生鲜电商寒冬已至,巨头游戏即将开始](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Rl2fjUAH0OUCUN)
被资本“冷落”的远不止是易果生鲜。
同在12月,吉及鲜被曝出了融资失败的消息,由于规模盈利远远不达预期,公司开始大规模地裁员、关仓。被誉为生鲜电商新希望的呆萝卜八个月烧钱18亿,“步子迈太大”以至于资金链断裂,险些破产。
当初生鲜电商市场有多热闹,这个冬天就能有多冷清。有相关数据显示,虽然国内的生鲜电商平台虽然有4000多家,但是其中只有1%实现了盈利,从渗透率来说,远低于其它品类的电商平台。生鲜电商自带的高损耗率和保持标准化的难度是让这些一度前途无量的企业先后倒下的主要原因。
长达七年的探索之路
生鲜电商的兴起,大概可以追溯到2012年,这长达七年的时间,是生鲜电商不断下沉的过程。
2012年,生鲜电商给人的概念依旧是“高端”,从智利的车厘子、芬兰的三文鱼到澳洲的龙虾,应有尽有,宛若是一个网络版的进口超市,让人望而却步又“心向往之”。此时,生鲜电商定位的主要输出对象还是城市中产人群。但是此时的生鲜电商只能靠各个渠道输入流量,无法自主吸引消费、更别说“反哺”给渠道了,直白地说,就是不具备自己“造血”的能力,难以“独立行走”。
这种尴尬的“依附”一直持续到了2016年,期间,生鲜电商们完成了第一次的“下沉”,开始提供更加接地气的商品,也不再拘泥于进口渠道。但总的来说,还是以高品质、高价格为主要的特点。可结果并不如人意,最后大多倒的倒、撤的撤,不了了之。
![生鲜电商寒冬已至,巨头游戏即将开始](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Rl2fjUo9JUhiqo)
图源:36氪·脑极体
虽然高端路线的尝试并算不成功,但却实实在在推进了冷链物流的建设发展,包括阿里和京东在内的大平台都做了大量的资金投入,配合着电商配送的众包模式兴起、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和广泛运用,以及移动支付在各个领域的渗透,生鲜电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投入到生鲜电商领域,以“前置仓+O2O社区众包”模式,平台主动下沉,实现了“到家”和“到店”的目标。这时候的生鲜电商具有了更加完备的供应链和履约能力,也能提供更切合门店辐射地区所需求的产品、价格与数量,但是对商品的标准化要求依旧给电商们不小的压力,因为生鲜商品的品质涉及到了包括种植、采购和销售等多个环节,需要全方位的协同,目前还没有谁能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
![生鲜电商寒冬已至,巨头游戏即将开始](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Rl2flbPHv7jZpj)
同时,如何盈利从根源上依旧没有得到解决,毕竟门店和外送平台都需要抽取一定的渠道费用,而电商平台为了竞争又不敢抬高自己的售价,为此只能“免费打工”,长此以往,如果不能背靠巨头,便只能迎来一个关门大吉的结局。
到了2019年,进一步的下沉势不可挡,特价、秒杀、优惠券、不设起送价等都成了平台招揽用户的必备品。一旦优惠消失,用户就会选择别家。当初高冷的生鲜电商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互联网菜市场”,背后是运营手段的竞争、折扣补贴的完美利用、资源的有效整合、大数据的精准计算……
巨头的游戏
从生鲜电商的七年来看,被淘汰的基本还是中小玩家,真正的巨头们依旧在稳健开拓市场——美团买菜宣布了进入深圳市场;苏宁菜场在进入了上海市场之后完成了对北京、南京和上海三大城市的布局;盒马鲜生门店已经突破200家……
![生鲜电商寒冬已至,巨头游戏即将开始](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Rl2flcwAqE6h8N)
生鲜的市场潜力依旧是巨大的,这其中除了整个行业在不断的试错中被完善之外,消费群体的观念和需求在漫长的七年中产生了质的变化也是一大因素,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进行线上买菜的活动,甚至老年人们也被子女带动、投入其中。可以说,只要企业和资本投入得够多、够久,未来的业务增长只会越来越顺遂。但这些红利,早年的中小玩家都享受不到了。未来,只会是巨头们的游戏